EI、Scopus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27卷  第S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剪切流动中声、涡弱非线性作用与声控流动机理
居鸿宾, 钟芳源
对非均匀流(特别是平行剪切流)中声、涡运动模式的划分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弱非线性分析,着重研究了一阶声、涡作用产生二阶涡的情况,计算了二阶生成涡相对于一阶涡的时均放大倍数。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声学控制流动问题,指出与声波发生作用的涡的性质以及涡频率与声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定性地讨论了声压阈值问题。
1995, 27(S): 1-7.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496
抽样定理法重建流场的三维温度分布
肖旭东, 是度芳, 韩才元
结合气流场温度较低,只能得到较少干涉条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轴样定理法重建流场的三维温度分布的模型,并考查了该方法的计算机模拟运算结果,对具体的对象,进行了实验,并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对条纹进行了一系列处理,最后重建了二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
1995, 27(S): 8-13.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497
Bingham流体在旋转圆盘上流动的数值解
范椿, 陈耀松
导出了描述Bingham流体在旋转圆盘上流动的基本方程,用差分方法数值解薄膜厚度分布方程,得到二种类型的厚度分布。数值解分别和计算机磁盘的厚度分布,Jenekhe等的实验结果定性一致。
1995, 27(S): 14-19.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498
纤维悬浮液搅拌流动的数值模拟
范西俊, 范毓润, 戴志潜, 于鲁强
由于缺乏适当的本构方程,对纤维悬浮液流动的研究一直局限于纤维的牛顿流体悬浮液。本文采用MUCM模型对作者最近提出的纤维Oldroyd-B流体悬浮液的本构方程作了改进,并对锚式桨搅拌槽的二维Oldroyd-B流体和牛顿流体纤维悬浮液搅拌流动作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模型和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过大局部应力的影响并合理地处理流体的记忆效应。
1995, 27(S): 20-29.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499
混流式转轮内有旋流动的全三元反问题计算
罗兴琦, 陈乃祥, 林汝长
提出了一种给定V_(θr)和叶片厚度分布规律的全三元有旋流动的混流式转轮的设计模型。基于前人的研究,将全三元流动分解为由三维Euler方程作周向平均导出的平均流动方程和由Clebsch变换建立的周期性流动方程来描述,迭代求解以满足叶片边界条件实现全三元的反问题计算。算例表明,按本文模型进行设计,可以得到满足给定的负荷分布及厚度分布的转轮,提高了设计过程对叶片性能的可控性。
1995, 27(S): 30-36.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0
含双周期裂纹群弹性板的弱化问题
王庚荪, 袁建新
应用隔离分析与叠加原理,研究了沿一个方向共线的双周期裂纹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近似解法,将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及裂纹表面间断位移用解析或半解析的式子直接表达出来,进而求出双周期裂纹板的有效弹模及柔度矩阵,算法简单,结果精确,是一种处理双周期裂纹群问题的有效方法。
1995, 27(S): 37-50.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1
裂纹尖端弹塑性变形的实验测量与有限元计算
周忠良, 顾家琳, 陈南平, 李国琛, 刘洪秋
用显微网格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测量了Fe-Si材料平面应力条件下Ⅰ型单边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变场,并且用弹塑性有限元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实测结果和有限元计算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逐级更新拉格朗日坐标体系下的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在裂纹尖端不出现严重钝化和损伤的条件下,可以正确反映裂尖区域的弹塑性变形。在裂纹接近临界扩展时,有限元计算与实测结果之间有较大差别,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1995, 27(S): 51-57.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2
压电传感器探测层合板分层的数值分析
尹林, 王晓明, 沈亚鹏
用修正的准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受单轴拉伸表面覆盖有压电薄膜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文中首先讨论了压电薄膜层对层合板层间应力的影响,然后在存在分层裂纹的情况下,计算了压电层的电压分布。结果表明将压电薄膜作为传感器来进行分层探测是可行的。文中最后考虑了多种因素对传感灵敏度的影响。
1995, 27(S): 58-65.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3
多椭圆孔有限大复合材料层板的应力研究
许希武, 孙良新, 范绪箕
基于经典层板理论,将复合材料层板的弹性问题化归为均匀各向异性板求解,采用各向异性体平面弹性理论中的复势方法,以Faber级数、保角映射及最小二乘边界配置技术为工具,提出了多椭圆孔有限大层板在任意外载作用下的级数解,详细探讨了各参数对孔边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许多有益结论。
1995, 27(S): 66-73.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4
康脱洛维奇法和线法在高梯度问题中的应用
戴耀, 郑林
应用两种半解析数值方法即康脱洛维奇法和线法,对文献[1]中的高梯度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特别在后一方法中首次尝试了“子结构法”,结果,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因此,这一可行性研究的成果,对于突破当前国际上热门的“应变局部化”所导致的“剪切带”中高梯度变形的研究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1995, 27(S): 74-80.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5
非完整非保守系统的积分因子和守恒律
俞慧丹, 张解放, 俞继雄
通过寻找积分因子来建立非完整非保守系统的守恒律,讨论了存在守恒定律的必要条件,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995, 27(S): 81-87.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6
直立人体的稳定性
刘延柱
讨论直立人体的稳定性问题。以受控的倒置双复摆作为人体模型,分析影响直立稳定性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建立限制人体质心地面投影位置的动态稳定域,从而对实践中的现象作出理论解释。
1995, 27(S): 88-91.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7
Ce—TZP结构陶瓷相变塑性区实验研究
卿新林, 秦玉文, 孙庆平
用云纹干涉法对ZrO_2相变多晶体三点弯曲梁切口周围应力诱导的相变塑性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三点弯曲梁切口周围相变塑性区的形状及相变塑性分布。实验结果表明:Ce-TZP结构陶瓷切口周围存在一个较长的扩展相变塑性区,相变塑性区内拉伸应力方向的塑性应变远大于垂直于拉伸应力方向的塑性应变。所得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变本构关系和相变增韧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1995, 27(S): 92-97.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8
后掠激波诱导分离特性的马赫数影响
窦华书, 邓学蓥
利用壁面压力测量和表面油流显示技术对后掠压缩角产生的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对干扰分离特性和起始分离条件的影响,实验的马赫数为1.79,2.04和2.50,相应的雷诺数为2.42—2.47×10 ̄7/m.实验模型共15个,其后掠角变化范围是0°—60°,流向压缩角变化范围是10°—30°,实验结果表明,与二维干扰不同,对于大后掠角的三维干扰来说,分离线上的压比和起始分离时的无粘激波压比近似相等,且是一个与马赫数无关的常数。
1995, 27(S): 98-102.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09
优化跨音速自适应壁试验段设计的试验研究
左培初, 贺家驹, 李华星, 徐敏
分析了在矩形截面试验段中三元模型试验时的洞壁干扰分布。讨论了为扩大二元柔壁自适应壁风洞中进行飞机模型试验时的无干扰区,较合适的试验段宽高比。用两个翼身组合体模型,在西北工业大学高速二元柔壁自适应风洞中作了变试验段宽高比为B/H=1.0,1.2,1.4时的测压试验。两个模型都在德国宇航院HKG高速风洞中作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B/H=1.4的柔壁试验段截面较为合适。
1995, 27(S): 103-108.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0
用概率型模型测量格子气的粘性系数
刘志, 胡守信
在Boltzmann假设下,提出一种概率型格子气模型,并通过对平面Poseuille流的模拟,用数值方式“测量”了格子气体的粘性系数。数值结果同理论上得到的解析粘性系数进行了定量比较,得到了非常符合的结果。
1995, 27(S): 109-113.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1
细长体背风面横向非对称分离的研究
李锋, 周伟江, 王强, 汪翼云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超声速情况下,无限长细长体背风面的涡结构。数值模拟的出发方程和计算格式分别为全N-S方程和二阶空间精度的TVD格式。数值结果给出了圆锥、半球柱体和椭圆锥在不同攻角下的流场结果。结果表明圆锥在攻角α=15°,20°和25°时背风面呈现明显的稳定非对称横向分离,而半球柱体和椭圆锥在32.5°和25°时背风面均未出现非对称的横向分离结构。
1995, 27(S): 114-119.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2
韧性断裂的微观模型及其在约束断裂中的应用
马法尚, 匡震邦
详细分析了不同形状断裂试件及小范围屈服模型裂纹端部的损伤演化,提出了韧性断裂的宏观起裂相当于裂尖前方一特征位置处的损伤达到一临界值。利用此模型获得了与实验相一致的宏观断裂韧性及与约束无关的理论断裂韧性。
1995, 27(S): 120-124.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3
无限大板开孔弹性波的散射及动应力集中
胡超, 刘殿魁
采用弹性平板理论及复变函数理论,对含孔无限大平板弹性波的散射及动应力集中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求解平板开孔动应力集中问题的复变函数方法。若同时采用映射变换,就为求解平板开任意形状孔的动应力集中问题提供了一种规范而有效的方法。为说明问题,本文给出了平板开圆孔及椭圆孔动应力集中因子的数值结果。
1995, 27(S): 125-134.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4
精化直接刚度法的不协调位移模式与收敛性分析
高岩, 陈万吉
基于精化直接刚度法的不协调位移模式及有限元收敛理论中的IPT条件,建立了C ̄0类可分离位移型精化元的收敛性充分条件——强IPT条件。进一步推出一族平面及空间C ̄0类精化元并验证了其收敛性。
1995, 27(S): 135-142. doi: 10.6052/0459-1879-1995-S-1995-515